Saturday, December 11, 2021

视频

简单介绍2500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第01集 至 第10集


集数 剧情简述
第01集 ( /

有一天晚上,迦毗罗卫国的王后摩耶夫人梦见六牙白象降来她的腹中,不久,她便有喜在身。后来,摩耶夫人经过蓝毗尼花园时,诞生了悉达多王子。

第02集 ( /

王后摩耶夫人产下悉达多王子七日后逝世,由姨母摩诃婆闍波提夫人代养。

当释迦王族的国师阿私陀仙人看到悉达多太子时, 开始时满怀喜悦,后而神情沮丧,落下眼泪。因为阿私陀仙人预见悉达多太子最终能得无上正等正觉,但由于他年级已大,恐无法亲眼见证。

第03集 ( /

父亲净饭王为了防止悉达多太子出家修道,决定要锻炼他、传授他武艺、教授他骑马和战斗技能,使他成为勇敢善战的转轮王,而且为了使他远离慈悲与同情,把所有的老人与病人迁出城外。

第04集 ( /

悉达多太子渐渐长大,他从小明察秋毫,天资聪颖及慈悲为怀,他不但为诚实的商人洗脱欺骗罪,还帮另一个说谎的商人作担保将来不会再欺骗人。

在一个的事故中, 一位车夫的孩子, 名”车匿”,解救了悉达多太子, 此后,他们两个成为非寻常的好朋友,也是悉达多太子成年后的好帮手。

第05集 ( /

之前说谎的商人"高利"因收到假指令,停发食物而引发民怨,并受到别人的怂恿逃走。但受到悉达多太子教诲,坚持真理,之后回来向国王请罪,说明真相, 没有辜负悉达多太子对他的担保与信任。

悉达多太子与兄长提婆达多王子为一只天鹅之争,由于两个太子都各有理有据,最终,由天鹅自己选择该属谁。

第06集 ( /

悉达多太子从小精通学术,骑术真理及音律等等。 而且,了解嗔怒似火、冥想如水,怒火带来毁灭、冥想助长虔敬。为了不加深兄长的怒气,宁可避之并在另一旁静坐冥想。

长大成年后,在一次的剑术比武的竞技比赛胜出,为了不伤害人,悉达多太子学会制敌免害命之法。

第07集 ( /

为了不以射杀鸽子为目标,悉达多太子决定用珠子抛在空中为目标而胜了第二场的射箭比武竞技. 他在最后的的棍术比武也完美胜出,后来在庆功宴上遇上他未来的妻子耶输陀罗公主。

第08集 ( /

由于兄长不听劝阻,把一只野豹的头砍下,但每个人又反对悉达多太子谴责其兄而感到悲伤痛苦。悉达多太子很想从痛苦中解脱,导师-㤭陈如告诉悉达多太子要平静思绪,坐下冥想,试着掌控心智;沉静的思绪,是通达万物本质的唯一路途,亦是解脱的无上妙法。

悉达多太子的仁慈不被其父王认同,认为未来的国王的他要用武力征服人民和其世界。

第09集 ( /

父亲净饭王梦见悉达多太子走向修行与冥想之路,非成为勇猛善战的国王,但对导师憍陈如解梦的意愿相左便辞掉其导师。甚至要安排众美女来色诱太子。

第10集 ( /

当悉达多太子被带到妓花院时,他看中了一位在弹维那琴的风月女子,乌哩弥腊。虽然他们俩整晚相处一室,但太子没有非分之想,反而他们成为单纯的挚友。

乌哩弥腊的男友以为太子侵占了他的爱人,便偷袭并要杀害太子,后来,经乌哩弥腊的解说,他的男友是因爱而生嫉妒才会袭击,最终,太子答应救她被捕的男友。

注: 华 - 华语版/ 印 - 印语版(中文字幕)

第11集 至 第20集


集数 剧情简述
第11集 ( /

由于兄长提婆达多王子非常不尊重及随意摧残妓女,使悉达多太子为所有女子包括妓女请命,立法男人不能以武力屈服、诋毁其名誉、施以暴力、或者强迫女性,不然,必将严惩。

最后他还帮忙乌哩弥腊与其爱人逃脱和免被追杀。

第12集 ( /

斛饭王,净饭王的弟弟,也是提婆达多王子的父亲,听说无论谁娶了耶输陀罗公主,他将能够成为国王。所以斛饭王假借为了诸王子的婚事,邀请善觉王的女儿耶输陀罗公主与诸王子见面,然后,会从旁安排与其儿子提婆达多王子结合。

以此同时,邻近的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想挥军占领悉达多太子的迦毗罗卫国。两国的战争将由此展开。

第13集 ( /

善觉王要让悉达多太子与提婆达多王子互较技艺,看看那一位比较适合作为他的女婿。但提婆达多王子的母亲,祥光夫人利用悉达多太子的善良与慈悲叫他放弃选婿大典,而且,她还影响善觉王,企图要操纵比赛规则。

第14集 ( /

身为王储的悉达多太子为了帮助属于首陀罗(印度地位最低贱)的农民, 受到婆罗门的祭师们谴责,但被悉达多太子的人皆同等之理论呛得婆罗门的祭师们无话可说。 但他很不幸地在帮忙中弄到指骨全部断折了。

在选婿大典中,虽然悉达多太子受了重伤, 又在提婆达多家人背后操纵的情况下,悉达多太子还是凭着超然的决心与毅力,得到最后的胜利。

第15集 ( /

这时,拘萨罗国之波斯匿王启动了祭马仪式,军队也开始走向并企图占领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本来,悉达多太子的婚期已定,只能延期而先面对敌人的攻击。

当悉达多太子看到一位朋友因战争事件而死,才开始听说'人终有一死,这就是生命的本质'。而战争会死去更多的人, 但战争也是保护自己的亲人,是无可避免的。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善与恶的自我幻影同时出现,两念都尝试说服悉达多太子,在慈悲与怜悯和责任与使命的选择中,一时让他难于作决定。

第16集 ( /

战争在即,悉达多太子突然独自离开王宫。波斯匿王听说悉达多太子临阵脱逃,兴奋万分,其军队也士气大振。

虽然波斯匿王的军力远远超于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但在悉达多太子的献议计之下,也凭着他的勇气与智慧, 减少了许多的伤亡,并迅速结束了这场战争。

第17集 ( /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在国家的会议中,其他释迦王储对悉达多太子释放战败波斯匿王的决定非常不满,并要求给于合理的解释。

悉达多太子看到战争后所带来大量的伤亡感到非常悲痛,无法释怀。并且认为,他虽然让人们放下了武器, 但人们的心却仍然被禁锢,仍充斥仇恨与敌意。

第18集 ( /

经过几番波折后,隆重盛大的悉达多太子与耶输陀罗公主的婚礼终于顺利完成。

第19集 ( /

毗舍离国有一位相貌倾国倾城的妓女 - "庵婆婆梨" (城邦之明珠),与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打赌,是否能在新婚宴上,吸引新郎的目光。她在舞蹈的表演中,用尽浑身解数,但对悉达多太子而言,她恍若无物,丝毫不为所动。

频婆娑罗王非常欣赏悉达多太子,并给他一枚友谊之信物,誓言以后凡事但有所求,都可找他商量。

第20集 ( /

斛饭王夫妇与其儿子提婆达多王子为要抢夺王位,用尽多种方法来陷害悉达多太子都无法得逞。其母祥光夫人突然想到要引导悉达多太子产生弃世之念,走入修行之路,以便能让出王位。

经过一场激烈辩论后,释迦族王储会议通过投票,最后结果还是让悉达多太子继承王位。

在祥光夫人的怂恿下,悉达多太子很想先去他从未到过的毗罗卫城外,籍此能了解他的未来子民,但遭到其父王的反对。

注: 华 - 华语版/ 印 - 印语版(中文字幕)

第21集 至 第30集


集数 剧情简述
第21集 ( /

悉达多太子即将成为释迦之王,他对其父王说,若要当贤明之君,应以民心为政,在他的坚持与其妻子耶输陀罗公主的劝说之下,父王终于允许他自由的到城外巡视民情了。但他却看到的是种族的歧视, 子民的穷苦,甚至是死去的小孩。

第22集 ( /

古印度人坚信若不能让婆罗门的祭司念祷文和火葬,人将无法得到解脱,悉达多太子认为人们的想法已被传统与信仰所束缚和锁链,而且若质疑经典,将万劫不复,如此真理则永远无法探索。

当悉达多太子开始苦索生死意义时,却得知将有一个小生命的诞生成为他的儿子而喜悦,马上又见闻他的生母早在他出生后的第七天就往生而惊哀。刹那间,一死一生、一生又一死,使他顿感到生死的苦短,觉得如果死亡是必然的归宿,诞生的意义又在于何。

第23集 ( /

父王为了要得到婆罗门的赐福,将布施与大量的物资与食物给祭司们。但悉达多太子却从容地反问祭司,既然人皆要承担自己的"业"力,无人能干涉他人的"业"力,那么又为何只有婆罗门能施与赐福才能除去"业"力的障碍。祭司无言以对,悉达多太子便吩咐人把其物资与食物转赠与人民。

这回在街道,又让悉达多太子看到了残疾和不幸的人们,而后又看到修行者,在交谈中,他对修行者的自在和喜乐,泛起一丝的疑惑。

悉达多太子对宫廷和国与国的纷争与不和, 人们不能得不到安宁与平静,心中感到怅然若失。

第24集 ( /

祥光夫人希望悉达多太子能够早点成为修行者以便让自己的儿子顺利登上王位,故意安排一位资深的修行者与他见面。此修行者喂着鸽子并对悉达多太子说:'人应当能与万物相处,令其不生畏惧。' 悉达多太子感同身受,并感恩其婶婶祥光夫人为他作此安排。

经历了一些磨难,悉达多太子的妻子耶输陀罗公主终于顺利生下小太子"罗睺罗"。

第25集 ( /

受频婆娑罗王之邀,也为了迦毗罗卫国人民的福祉,悉达多太子将前往摩揭陀国。因为之前星象预言的问题,家人和母亲都非常担心,便特别安排他接受祭司的祈福。在祭礼祈福上,要他砍下牛的头为神献祭, 但他不会为了所谓拯救自己的生命而杀害无辜生灵,在痛斥了祭司后,把牛放走了。

得知前方有敌军的阻扰, 又不想两军交战牺牲人们的生命,悉达多太子吩咐己军留驻,让敌军不察之下,独自与车匿翻山越岭,从另一条路到达了摩揭陀国。

虽然悉达多太子说服了频婆娑罗王的建立和平之道,但战争还是发生了。

第26集 ( /

这次的战争,使迦毗罗卫国的国民严重伤亡,哀鸿遍野,让悉达多太子伤心欲绝并难于接受;他不想要权力了,不想当国王了, 他只想要解脱悲伤之法,想要平静。

悉达多太子第一次目睹全都是老人的新城,方知生命的最后阶段,也会步入年老, 恶业使人贫困,得病痛。甚至还听到一名老妇骂他说,这一切的痛苦都是因他而起,使他们陷入伤心绝望的深渊。

悉达多太子回想他近来看到的种种;贫穷、伤病、茫茫苦海、贫富之间,业力流转,觉得众生皆要步入衰老,人总有一死,甚至爱的尽头,依然最终是离别的痛苦,欢乐转瞬即逝,痛苦绵绵无期。

第27集 ( /

为了不盲目的活着和与众生迷失在无知的黑暗中,欲解除众生和世间的一切痛苦、忧愁、悲伤与仇恨,愿能证得觉悟与解脱,寻找到真理。悉达多太子决定在这个晚上,离开他的妻儿,父母与王宫,只身到林中修行了。

第28集 ( /

悉达多太子要去净修林见阿逻罗伽蓝大师,刚巧遇到其弟子带路引荐。悉达多太子很期待阿逻罗伽蓝大师能收他为徒, 前提是要通过考验才行。

当悉达多太子到了净修林,惊讶地见到阿逻罗伽蓝大师能在水中禅定这么久,其弟子解释说这便是"三味瑜伽 Samadhi" (瑜伽派认为处在"三味"状态能认识真实世界,是通往终极解脱的重要途经)。

而阿逻罗伽蓝大师第一件事便要他先去乞食。在乞食途中,被庵婆婆梨夫人的侍女认出。

第29集 ( /

悉达多太子要寻找他心中的答案,向伽蓝大师请教如何从禅定到"三味瑜伽"。

伽蓝大师教导大家修行静坐一切从呼吸开始。大师也教导悉达多太子,修行的初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念头会一直环绕着,而心始终专注一处,集中气息,这些念头自然离去,所有的痛苦、悲伤与焦虑自然会云开雾散。

当伽蓝大师问起悉达多太子的修禅到何种境界了,他感觉自己如飞在空中,逐渐失去了时间的概念,而后一切都变得虚无。伽蓝大师鼓励他继续深入,体验来自虚无的喜悦,万物只不过是我们的想象。

第30集 ( /

两个月后的一天,悉达多太子一直深人禅定了两天,滴水不沾, 让同修担心不已。伽蓝大师告知其弟子,悉达多太子已达到禅定的极高境界,并摆脱肉体的束缚,以内心的愉悦为食。。

当悉达多太子分享禅定心得时,伽蓝大师告诉悉达多太子已修成与其同一境界,并为他自豪,也已把毕生所学传授他,也没有其他可教的了。但悉达多太子为要找到解脱生死轮回之法,将不会留下并继续前行。

注: 华 - 华语版/ 印 - 印语版(中文字幕)

第31集 至 第40集


集数 剧情简述
第31集 ( /

为了能更进一步的修行,悉达多太子来到郁陀迦罗摩子大师处,有幸见到以前宫中的导师,㤭陈如。 郁陀迦罗摩子大师在山中禅定,已经这样坚持了七十多年,沉默不语,悉达多太子只能在达到禅定深处中受教,大师告诉他:'生命的无常是苦因,要感受真理,不动、不朽及永恒才能超越无常。'

大师又在一次的禅定中告诉他:'你看到的,是你所想的事物,并非是对立的二元,在更专注的禅定中,你目中的所见与真实的存在,既非二物,本体同一。'

悉达多太子为了要进一步"证得"不生不灭的真理,只能又要奔到别处寻找答案。

第32集 ( /

很快的,悉达多太子在踏上追寻解脱之路已有三年了。此时他有点感到失落且迷失, 刚巧来到苦行林,听到摩诃毗罗严修苦行的故事,摒弃肉体来进入至高的禅定,悉达多太子便想尝试此法来修行,成为一位苦行者。后来甚至不再进食水果,只饮水为生。

这时,有五位比丘,包括前导师㤭陈如、婆示婆、阿说示(又译马胜)、摩诃男、 跋提, 也想和悉达多太子一起苦修行,互相扶持,少走一些弯路。

第33集 ( /

再过了三年后的一天,悉达多太子因连水都不喝而晕倒, 迷糊中, 他听到一位牧女说:'你的身体都饿死了,还谈什么解脱呢? ' 有道:一语惊醒梦中人,他开始接受这位牧女的食物供养了。

但跟随他多年的五位比丘知道后,以为他放弃了修苦行,放弃寻找解脱之道而决定离开他。无奈中的悉达多独自一人来到菩提迦耶的一棵毕波罗树下,盘腿而坐,总结过去的经经历,并重新调整思维方法。

有一次,恶魔"魔罗"出现在他的禅定中,"魔罗"要用傲慢、愤怒、虚荣、贪婪及幻想来挑战, 但悉达多太子认为战斗将再深陷于轮回,而以无欲可触我、无幻可困我、无爱可束我、无怒可缠我而待之。”魔罗”又要用爱欲、贪欲及乐欲来诱惑,而悉达多太子却一点都无动于衷。

第34集 ( /

又过了几许,悉达多太子在禅定中看到了宇宙万物生态,无生亦无死, 宇宙万物密不可分,本无差别的、是一体的。他发愿不成正觉,永不起身。

恶魔大军又在他的禅定中出现,要将他毁灭,"魔罗"更是说无人会相信他的证悟,但他将唤大地为证,今日由大地见证,他如何战胜"魔罗" 。

直到了第七日中的第七夜,天正晓明,悉达多太子瞻望明星而悟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为佛陀,尊称释迦牟尼。

🙏🏻佛陀曰:'你的心专注地投入到这一刻,不念念追忆过去,不沉浸在未来的幻想中,活在当下吧,就是身心都投进此时此处。'🙏🏻

第35集 ( /

从此,我们便称悉达多太子为佛陀。佛陀马上前往鹿野苑找回之前离开祂的五位比丘,并为他们第一次宣说佛法的"中道"、"四圣谛"、"八正道"。尤其是前导师㤭陈如,听完后便得证悟。"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佛陀要令任何人,不因区别种族、财富、性别与地位,都有权力学习无上真理。

佛陀告诉在家人弟子要守持净行,坚持净行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及不酗酒。

🙏🏻佛陀曰:'四圣谛 - 第一. 无可避免的"苦"如影随行、第二. 苦之"集"聚,执著他物而无餍足,其终归易散又以何为凭、第三. 解脱之道在于意识思辨,专注自身,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方至和谐圆满、 第四. 有一"道"路可以引领我们远离诸苦, 达至真理。'🙏🏻

第36集 ( /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成为佛陀的弟子,学习佛法,僧团也渐渐形成。由于佛陀对摩羯陀频婆娑罗王的承诺,将会与他分享所找到的真理,便一个人走去王舍城了。

在途中遇见了三位被偷窃的路人,佛陀劝告他们不要总是背着过去的负担,又试图改变无法预知的未来,这会时时刻刻失去当下。如果能活在当下,就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也可以吹出动人悦耳的曲调。

后来遇见拜火教的优楼频罗迦叶,其弟子众多,当佛陀对优楼频罗迦叶解释,以行动渡河的原理和运用智慧降伏"欲望与无知"为何不能找到解脱的真理, 他便带领其弟子五百人俱追随佛陀,成为祂的弟子。

佛陀说,万法是无对错、无思想、无欲望,只能亲自体验、了解、认识、感受和保持正中,就能体会万物间不存在差异。此智慧无处不在,此无上真理,人人皆能拥有。当频婆娑罗王听完后,也成为佛陀的弟子。

🙏🏻佛陀曰:'不要轻易迷信,若遇见事情,要经得起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力来考验。'🙏🏻

第37集 ( /

佛陀对着频婆娑罗王说: "众生因缘会相连续成一体,被看不见的线相连。若秉持善行,善业力将生世相随,直至觉悟。反之,若做下恶行,亦将多生累劫感受苦果,成为下堕之因。如果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保持平静安然,便找到内心的中道,不觉悲、亦不觉喜,将能摆脱业力流转的束缚,终证得无上真理。"

众僧在乞食时被许多人嘲笑与辱骂,佛陀便对他们说: 当人们辱骂你时,你们就生气、如果人们用鲜花相迎时,你们就满心欢喜吗? 就是说,你们将内心的平静,交给了别人。若外在的因素能动摇你们,也能愉悦你们,这代表你们离证悟真理还相距甚远。

频婆娑罗王设午宴招待佛陀及其弟子,婆罗门的导师嫉妒佛陀,特意安排一位刚失去婴儿的母亲来为难佛陀,佛陀耐心的让其母亲了解生死乃为自然规律,人人皆有一死。并告知苦的来源,是对外境的执着,因此,要秉持不悲亦不喜的心态,痛苦的束缚自解,将会了知生与死,聚与离,非二而为一。 (即为一体的、无分别的)

第38集 ( /

有一位修行者,看到佛陀的弟子在乞食时被辱骂,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赐福于施主。因此,这位修行者很想向他和他的导师请教,于是带领了同修和二百名弟子,一同皈依佛陀。这位修行者便是后来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其中一位同修也是后来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 那位乞食的弟子, 便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阿说示比丘(马胜).

当舍利弗皈依佛陀后问道,禅定能获得什么?佛陀说:什么都没有,只有脱离嗔怒、脱离悲伤、无忧亦无恐惧、不惧衰老、而后,战胜了死亡。 不担心未来、不承受过去得负担,专注生命的当下,守持中道,才会体会真正的喜悦。后来舍利弗的前导师也来请示佛陀,最后他也皈依了佛陀。

佛陀对其前导师说,祂的道路(方法),乃是实践,即不可依止,也无法崇拜 。祂的知识,就像一条小船,可以用来渡河,但渡过河后,还要将它顶在头上带走吗?只有通过深入的禅定,会发现到喜与悲情感的源头皆是虚空, 即空如却包绕万物。

🙏🏻佛陀曰:'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祭祀、献牲皆不可行,欲摆脱无明,只有修习禅定。'🙏🏻

第39集 ( /

其中一名弟子为了回应民众的诬蔑而行使了"神通",佛陀知道后便示意,"神通"使人不信仰正法,从今以后,凡有比丘在人前显示神通,将不再属于僧团,也不再是我的弟子。

佛陀走在街道中,被一名居民辱骂,佛陀问他: '如果你赠送给邻居一份礼物,可他拒绝接受,那这礼物该是谁的呢?居民答: '当然是我的。' 佛陀又说: '同样,你对我说的话, 我也不接受,最终会归还于你。而且,辱骂与恶语是恶行,它们会不断回来,加重你的痛苦。并教他醒悟和认识自己,邪念与恶行会慢慢地消失。'

佛陀对宰相说: '美丽、丑陋、同样由五种元素组成,与世间万物并无差别,如果你能深入意识深处,所见的外物,就不会再吸引你,亦无美丑之分。'

应父王的要求,佛陀将会早点回宫见家人。

🙏佛陀曰:'美丽乃无常,因此,从欲望中解脱的人们,既不左右美丽,亦不压制丑陋。'🙏

第40集 ( /

当佛陀回到迦毗罗卫国时,全城民众欢呼雀跃。但父王在远处见到佛陀向穷人乞求施舍食物,心里十分不高兴。佛陀解释道: '我已非王储,而是比丘。况且,乞行是一种精神的修习,使我们学会谦虚与平静,比丘眼中,贫穷富有无有分别。我们的乞行也是给予布施的人,作为一种修行途径,在慈悲与修为能得到增长。'

每人都在宫前迎接佛陀,唯独耶输陀罗不愿。 佛陀理解她的一切痛苦和悲伤都是因祂而起,所以亲自见她。

🙏🏻佛陀曰:'当你察觉到自己犯下罪行的时候,就已经迈向出来解脱的第一步。'🙏🏻

注: 华 - 华语版/ 印 - 印语版(中文字幕)

第41集 至 第50集


集数 剧情简述
第41集 ( /

当耶输陀罗公主得知佛陀很快将离开时非常伤心,佛陀解释如果只顾两人的悲伤,那些世间受苦的众生该怎么办呢?佛陀还解释到:'在过去世,他们俩因供养燃灯佛,而得赐福成为夫妻,得以生世相连,而这一世,因你的坚忍和耐心,我才方成正觉。我实是亏欠于你。'

佛陀向当提婆达多王子说:'祂没赢取到什么, 而是失去了嗔怒、失去了贪婪、失去了嫉恨及失去了憎恶,如今我一无所有,到达了寂静的彼岸。'

佛陀的儿子罗睺罗也随佛陀出家(在《妙法莲华经、第九品、授学无学人记品》记载,释迦牟尼佛告诉罗睺罗说:你于来世当得作佛,佛号为蹈七宝花如来)

但因缘未到而拒绝了耶输陀罗公主成为比丘尼。

父王很生气地责问佛陀,为什么影响其他的王子和连他的孙儿也出家了,佛陀告诉其父王:'祂已找到一条将生命从诸苦中解脱的道路,所证得的道理,怎能不将其授给我的家人,而且祂也会毫不保留地授与众生。

🙏🏻佛陀曰:'真理之路,只有两种错误,其一,半途而废。其二,从未开始。'🙏🏻

第42集 ( /

在佛陀离开迦毗罗卫国之前,父王邀请祂为释迦诸王大臣们开示,佛陀以"无为而为"来分享其治国之道。用以父爱的方式来对待子民,天下忧即我忧,为天下谋求福祉,使人民时刻生活在喜悦之中。

有一天,佛陀向商人乞食时,商人问,你有手有脚,为何不好好干活,却来求施舍。 佛陀道:'我也耕作劳动,获取收成。 我用忏悔和禅定浇灌田野而得到无上真理为农作物,然后把它分发给大家, 使大家将从诸苦中解脱。' 听完后商人须达多非常感动,想请佛陀前往舍卫城为百姓传授解脱的道理。

《妙法莲华经》第三品《譬喻品》中的"火宅喻",在这一集示演。

佛陀的三个堂弟摩诃男、阿那律、阿难把身上的珠宝留给了宫廷之理发师优婆离,要皈依佛陀,佛陀因"优婆离"从小贫困,却不为王储们赠与的财物所动,他也想皈依佛陀, 特此,佛陀优先为他主持受戒。

"优婆离" - 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号称[持戒第一],在第一次佛典结集中,他负责阐述戒律,是律藏的诵出者。他对后世佛教僧团的戒律,佛教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频婆娑罗王因其儿子阿闍世王而离世,引起其爱妃庵婆婆梨的仇恨,佛陀告诉她: '不要执著过去的事物,也不要幻想未来,只安住于当下,你将从无法忍受的痛苦中解脱。'

🙏🏻佛陀曰:'仇恨不能排去仇恨,仇恨只能用爱化解,这是自然亘古不变的真理。'🙏🏻

第43集 ( /

上一集有提到一位商人"须达多",人称他为"给孤独",意为善授、善施,因为他常周济贫困,尤其对孤独老人。"须达多"看到一处园林,景色宜人,清雅幽静,便向园林拥有者,波斯匿王之"祇陀"太子商议。 但他戏言,如你能将黄金铺满园地,我方肯卖。"须达多"耗尽家资,终于达到要求,"祇陀"太子感动而言:'园中的土地,已经将金箔铺满了园地,如愿为您所得。唯有园中的树木您没有贴金箔,仍然是我所有,现在我也愿意贡献给佛陀。'

后称此园林为【"祇"树"给孤独"园】。

佛陀后半生在此安居长达二十多年,现今流传的经典,有许多都是在这里讲说的。佛经如《阿弥陀经》和《金刚经》,开篇就提到【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陀告诉村民,这片土地,孕育了世间的人类,大地产出谷物,不会挑拣食用它的人、微风为众生带来清凉、水为众生消解焦渴、大自然从没有歧视人,我们人类,又为何要互相贬低呢。

不管恒河、爱罗婆底河及玛希河等,这些河流,一朝流入大海,便不会有身份的区别。 无论哪种不同地位的人,最终也都融入真理之海。佛陀欢迎种姓制度地位最低的苏利陀成为祂的比丘。

父王净饭王在临终前,见到了佛陀,佛陀也为父王找到适合的王位继承人。

🙏🏻佛陀曰:'生与死,是人生命中的必然。我们深入思考,常省己身,使自己不致迷失于欲望,更要活在平和、喜悦和满足的生命中。'🙏🏻

第44集 ( /

自从净饭王逝世后,姨母摩诃婆闍波夫人决定出家追随自己的儿子 - 佛陀。耶输陀罗公主说,女人是不能做祂的弟子的,因为她曾被佛陀以时机未到拒绝接受她成为比丘尼。但姨母摩诃婆闍波夫人认为她曾是佛陀的妻子,或许有不便之处。

姨母摩诃婆闍波夫人决定,只要我们能向佛陀证明,女子可以简居修行,心诚志坚,佛陀一定会接纳我们女性的。后来,她成为僧团中的第一位比丘尼,并证悟为阿罗汉。(在《妙法莲华经、第十三品、劝持品》记载,佛陀告诉她,她将经过在六万八千亿个佛那里供养侍奉、说法教化,然后渐渐具足了菩萨之道,从而最终成佛,名号叫一切众生喜见如来。)

僧团有两派人因一些事务,产生猜疑与嫉妒,愤怒的都在指责对方。这时,佛陀出现在他们眼前…

🙏🏻佛陀曰:'最危险的火焰是愤怒,最凶狠的野兽是仇恨,最大的陷阱是恶行,最可怕的障碍是贪婪。'🙏🏻

第45集 ( /

僧众们争论不休, 佛陀对他们说:"言语如利刃,伤人于无形。并教他们先冷静下来吧,大家回去继续修行,用心体会,你们的我慢、嫉妒,嗔怒及自大就不会这样炽盛了。"

过后,僧众们知错了,佛陀慈悲为怀,选择原谅他们,佛陀要他们谨记,疑心乃是恶疾,它离间人性。有如毒液,灼毁友情。有如芒刺,侵肌入骨。《不要忘记,是我们的思想塑造了我们。》 并强调人们的觉悟能促进和谐相处,而且要从我们这里开始,我们的准则将济世于水火,因此,立了"七灭诤法"来止灭僧尼诤议。

在王都舍卫大城的城外,出现了一个杀人魔王"央掘摩罗"。因受邪师唆使而大肆杀人,见人就杀,以便割取一只手指,用线贯穿,戴在头上,成为指环;杀满一千个人,穿够一千只手指,便能得道了,被杀的人也可生天。

所幸由于佛陀的及时感化,才结束了这场悲剧。 ("央掘摩罗"后来被佛陀度化出家而证阿罗汉果。是示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型范例。)

🙏🏻佛陀曰:'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我们所为即是所想,善念成就善行、恶念成就恶行。这是自然的法则。'🙏🏻

第46集 ( /

佛陀的思想影响了摩揭陀国的人民,提倡和平。是霸权的阿闍世王不想看到的,再加上婆罗门的特权也渐受佛陀的影响, 于是其婆罗门的主导师献计要摧毁佛陀及僧团的组织与名声。

佛陀终于答应为其前妻耶输陀罗,亲自为她受戒。(在《妙法莲华经、第十三品、劝持品》记载,佛陀向与会众多比丘弟子授记未来佛号后,耶输陀罗因未得授记而心中暗想。此时佛陀告诉耶输陀罗说:'你于来世,将在亿万个佛那里修持菩萨行,作为大法师,从而渐渐具足成佛之道,从而在善良国土中即身作佛,佛号为具足千万光相如来。佛寿无量阿增祇劫' )

阿难是佛陀的堂弟,出身贵族,年轻英俊,也是佛陀的弟子,记忆力是僧团里最好的,能背诵出佛所说的全部佛法。- 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人称"多闻第一"。(在《妙法莲华经、第九品、授学无学人记品》记载,佛陀告诉阿难说:"阿难将供养六十二亿位佛,并尽心护持这些佛的一切法藏,然后即可证得无上佛智, 号为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

摩登伽的女子一见阿难相好庄严,遂生爱慕之心,在阿难的一次乞食中,摩登伽女用咒术迷惑他,将他摄入其家、当清净戒体将要被毁时,幸好佛陀预知,派其弟子前来搭救,并提携阿难、劝慰摩登伽,一起回到佛的道场。(楞严经卷一有详述)

后来, 经佛陀的开示, 摩登伽女也加入佛教僧团比丘尼众。

第47集 ( /

佛陀兄长提婆达多王子,为了要摧毁佛陀及其僧团,假意忏悔并要出家成为佛陀的弟子。果然,在提婆达多成为僧侣后,马上找了一位妇女,让她接近佛陀,然后向向其他僧侣散播谣言。

摩揭陀国的阿闍世王也为了要摧毁佛陀及僧团,邀请了一位摩揭陀德高望重,在圣典知识上超群的苏坦达尊者与佛陀辩经论典,籍此羞辱佛陀。

佛陀以"戒、定、慧"来战胜"贪、嗔、痴"来解答如何把善业与学识达至登峰造极。最后,苏坦达尊者不但没有战胜佛陀,反而被佛陀的解脱折服而皈依于佛陀。

🙏🏻佛陀曰:'解脱之道有三次第,"持戒、禅定与智慧"。我们持戒正行,禅定修行自会增长,于禅定中又生智慧;而人人择善而行,也就能战胜情欲、嗔怒与愚痴,收获解脱、平和与喜悦。'🙏🏻

第48集 ( /

波斯匿王时常梦见其父亲,认为他父亲的灵魂没有安息, 想请佛陀主持祭祀,以慰亡灵,让其父从生死轮回中解脱。佛陀叫波斯匿王准备一个盛满清黄油和一个装满石子的陶罐。然后,放在河流边并用木棒打破, 当然,清黄油浮在水面,而石子沉在水底。

佛陀问:'波斯匿王能否请他人主持祭祀,把黄油沉在水里,或把石子浮在水面?' 波斯匿王答说:'不能,因为它们的特性就是如此,是自然规律。' 佛陀便说:'我们人和自然又有什么区别呢。若我们的祖先犯下罪行,种下恶果,自然如石子沉在水底,若行善举,也如黄油浮在水面上。 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任何人皆要承受所做得业果。即使用什么祭祀、祷文、牺牲或种种的能够改变吗?' 波斯匿王当即受教了。

转眼间,佛陀已七十二岁。提婆达多在这几十年中偷偷地建立他的僧团,在此时,他以佛陀的僧团事务繁重,年事已高等等,要挟佛陀让位给他。 但佛陀认为目前一切状况良好,就算将来要将僧团事宜,托与他人,这里还有很多比提婆达多更适合的比丘们来担当。

提婆达多还是不死心,一直散播佛陀的坏话,想进一步分裂解散僧团。

🙏🏻佛陀曰:'现世躯体非此世所有,躯体消逝后仍不脱轮回。正如做何种业,受何种罪。'🙏🏻

第49集 ( /

由于提婆达多的恶行越来越严重,佛陀终于在众多的弟子要求下,把他踢出僧团。提婆达多自立门户,并分裂佛陀的僧团。连舍利佛与目犍连都加入了提婆达多的僧团。

经过这尔虞我诈的世界,庵婆婆梨-城邦之女愿佛陀为她授戒成为比丘尼,能离开这无尽的轮回,能得平静。

提婆达多得母亲在弥留之际,苦劝他抛弃邪见,放弃攻击佛陀,正法之道由佛陀经过多少世的苦行而立,千秋万代,只有这一位佛陀。其母的最后一愿望是他能真正的皈依佛陀并向祂认错,不然她的灵魂永不得安息。

🙏🏻佛陀曰:' 生命之奥秘为离脱恐惧,无人能预知未来,无论你我, 不可依赖他人。拒绝了恐惧,也就得到了完全的解脱。'🙏🏻

第50集 ( /

其实舍利佛与目犍连是在等待时机,说服那些离开的僧众重返佛陀的僧团。

提婆达多痛恨佛陀拆散他的僧团,决意要弑杀佛陀。

阿闍世王失去了双亲,又失去了爱人,众叛亲离,心中倍感悲痛欲绝,想起亲人曾告诉他佛陀的平静与解脱之道,便鼓起勇气与佛陀相见。佛陀告诉他说:'平静心中作,莫向身外求,只要安住好自己。身为国君,依正法治国,幸福安详便自在心中,君安则民安。我们的心有如弦琴,松弛或过紧的弦是不能奏出妙音,要调试好心弦,曲调自然悠扬。' 阿闍世听后,心中如释重负,愿能追随佛陀。

提婆达多想要用滚下的巨石砸死佛陀反而自己滚下山,佛陀见他受重伤后尝试救治他,在他一轮的反思后,终于想求得佛陀的宽恕,佛陀为他归依三宝后,他便重伤离世了。

🙏🏻佛陀曰:' 正法与僧团住于每人的内心,觉醒之能力是为佛、觉醒之道路是为法、将自我身心投入者是为僧。而三宝皆在我们心中。'🙏🏻

注: 华 - 华语版/ 印 - 印语版(中文字幕)

第51集 至 第54集


集数 剧情简述
第51集 ( /

目犍连屡屡在修禅中,见到过世的母亲,当要喂母亲吃饭时,谁知食物还没入口,已全部化成了火炭, 不能入食。 佛陀告诉目犍连,要用奉献与平和的理想生活回报父母、用修行的功德回向父母、再选一个特殊的日子,与僧团比丘们为母亲做消业仪式。修禅与真诚的祈愿有强大的力量, 能消减母亲的恶业。

商人须达多在弥留之际,佛陀不忘他的慈悲与对"孤独园"的奉献,专程来为他临终前说法,佛陀告诉他要有面对死亡的勇气,叫他闭眼观想,"我眼非我、我耳非我、我舌非我、我身非我、我意非我,我所见,非我、我所闻,非我、我所嗅,非我、我所见尝、所触、所想皆非我,我非景象亦非声音、非芳香亦非思想、非美味亦非意识,我非属大地亦非天空,我非风、非水、亦非住于我心,不被任何元素缠缚,生与死不可触及我。 我微笑,因我从未生、亦永不死,生不能使我存在、死亦不能使我不存在、我的存在不依赖生死,亦永不会受其牵绊。" 最后佛陀示现神通,让他安心往生。

佛陀教导阿闍世王,要行善政与正法,除了施惠于民也要施惩罚以阻止恶行。如果在不得不发动战争以摧毁邪恶的情况下,举兵抗战是为了保护国民,非求个人私利或仇恨。 。

🙏🏻佛陀曰:' 不论读了多少典籍,或是记住了多少内容,它们不构成你生命的核心,那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

第52集 ( /

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号称“神通第一”,舍利弗、号称“智慧第一”, 两人一同皈依佛陀,也是佛陀的得力助手。目犍连在弘法的途中被人杀害。 (据说他虽有神通,但他无意抵抗前世业报,修行人也不可违背因果法则)。 舍利弗也同时入涅槃了。

阿难很难过也不知所措,佛陀安慰他说:"生死如影随形,聚合终有离散,一切法皆无常,不要执著于它。生、死、日落及日出,你必须超越这些。"

有一天,阿难发觉到树上的鸟儿突然不叫了,接着就来了地震。 佛陀安然的告诉阿难,祂决定三个月后,将入大般涅槃。阿难崩溃的难于接受。

有一天早晨,阿难对佛陀说,他想起有一次, 佛陀从池塘摘起一朵莲花,拿给众僧面前不发一言。每个人都不明白佛陀的意思,只有大迦叶破颜微笑,佛陀便说有些法,能诉诸言语,有一些却无法用言语形容;如果花开的这一奇迹,用禅定之眼所观,我们的整个生活也就变了。(这便是"拈花一笑"的典故,也是禅宗最初的典故。)

佛陀告诉阿难,祂的在家弟子,"纯陀"邀请祂去波婆城用午餐。

🙏🏻佛陀曰:'有三条真理,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广袤之心、友善之辞、以慈悲根性奉献众生 。这三句真言,将重塑人性之本。'🙏🏻

第53集 ( /

阿闍世王得知佛陀将在三个月后入大般涅槃,随侍祂的涅槃之路,佛陀要阿闍世王留在他的王国,守护人民,并要守持正法,一切婆罗门、朝臣及家臣将受此正法所感,子民也能沐与正法。而且,一切所执著的人或物,最终将失去,只要不求依赖,便是得到了解脱。

当佛陀及其众僧在"纯陀"得家午餐时,佛陀虽知其中有一盘蘑菇有毒性,但在"纯陀"热切的恳请下,祂随知一切为因缘所致而接受, 之后嘱咐纯陀将剩下的蘑菇,就埋到土里吧,不要给别人吃了。

当吃完离开不久,佛陀开始感到腹部剧烈疼痛。此时,要阿难一定要记得告知大家,这是佛陀要在大般涅槃前,难忘的最后一餐,千万不要责难"纯陀",而他也不应心怀愧疚。

过后,来到拘尸那揭罗城沙罗双树林时,便在其中两颗娑罗之间打起卧床休息。

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那律、号称"天眼第一",预感到佛陀今晚将入涅槃。并回想佛陀对众僧所讲的"如是"之法;"如是"意即'就是这样的实相'、'自性' 或'事物的本来面目'。万事万物皆从"如是"来,莲花、人及宇宙皆从"如是"生。即从"如是"生,而后又回归到"如是"。("自性"是不生不灭,是真正的自己,真我。)

佛陀可预见未来,然后教阿难尽快告诉拘尸那罗的末罗王,祂将在今晚的第三分,大般涅槃此林中。

在等待的时候,佛陀从禅定中说法。(从有些佛经的论述,其实佛陀是在禅定中,为大千世界与各弟子、甚至与众菩萨、各鬼神、天王、天龙、夜叉及阿修罗等说法的,列如:妙法莲华经。)

🙏🏻佛陀曰:'所谓生而智慧者,绝不会惧怕死亡。这具躯体将腐烂,但我的声音、我讲说的经典、会永远闪耀在你的心中。'🙏🏻

第54集 ( /

末罗王和一群臣众来拜见佛陀,其中有一位婆罗门弟子,"须跋特罗"很想能和佛陀说几句话,但被阿难以因佛陀很累拒绝了。但佛陀叫阿难请他过来,佛陀也有几句话要跟他说。原来,佛陀已预知在祂涅槃前,尚有一经要和祂最后一名亲自授戒的比丘说, 也是佛陀为什么要来拘尸那罗的其中一个原因。

🙏🏻皈依三宝:
觉醒之能力是为佛、觉悟者住于你的思惟 – 我皈依佛,
觉醒之道是为法 – 我皈依法,
将你全部的身心投入修行者是为僧 – 我皈依僧。🙏🏻

佛陀重复三问身边的弟子:'对我所说正法,还有任何疑问吗?' 见众弟子寂寞无声, 便在众弟子的诵经中随即涅槃。

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大迦叶、号称"头陀第一"。在佛陀入灭后,大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大迦叶预知佛陀将入大般涅槃,不休不眠地走了六天六夜,赶来火化场见佛陀最后一面。

在火化后,在场的各国王们竟为了争夺供养佛陀遗骨的问题,差一点大打出手。其实,佛陀早已了知一切,预知在拘尸那罗里,会有位香姓的婆罗门弟子能解决此棘手的争端。最后,各国王们同意接纳香姓的婆罗门弟子的建议,把佛骨平均分配,迎回各国,各自建塔供养,并将佛陀的教言与记忆弘传世间。

🙏🏻佛陀曰:'点亮自己的灯火,做自己的一盏灯。去认识自己的智慧,觉醒吧,行持正法。专注你的内心,向自己皈依。勿依赖他人,一切皆无常。将自己安住其中,精进修行,永不认输。'🙏🏻

注: 华 - 华语版/ 印 - 印语版(中文字幕)